审计处新
专访共和国五任审计长
发布时间:2013-08-22 16:40文章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于明涛:排除万难迎朝晖

1983年9月15日,审计署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新中国的审计事业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共和国第一任审计长,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于明涛 ,回忆起创建审计署那段艰难但充满缴情的岁月,心情仍然难以平静。


于老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蓬勃发展。但由于处于改革初期,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当时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搞不正之风和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亟须建立一种监督机制来遏制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中国审计制度应运而生。但当时,对于审计该怎么搞,审计的内容有哪些,审计。的重点在哪里等等,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要靠自己去闯,在摸索中前进。多年之后,于老以诙谐的笔触来描绘当年创业的艰辛:“无人无房又无规,写字难写第一笔,全赖党政来支持,排除万难迎朝晖。”

吕培俭: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从1985年3月到1994年4月,吕培俭在审计长岗位工作了9年多时间。这一时期,审计署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解放思想、精心探索、反复实践,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指示精神,坚持“打基础、抓重点"的方针,一方面,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一方面继续抓好健全机关、充实人员、草拟法规等基础性工作。1985年8月,审计机关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有关审计工作的行政性法规——《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由国务院颁布,1986年,审计署第一批4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先后成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颁布实施。而199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颁布,更进一步推动审计监督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审计工作也在探索中稳步推进,地方省级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审计等逐步铺开,审计监督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高。回顾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吕老说,从1983年9月审计署成立的26年来,审计监督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监督日益融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吕老感慨地说:“这些变化来之不易,建国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挫折,有曲折,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今后,只要我们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戒骄戒躁,就一定能够推动各项事业继续顺利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郭振亁:这是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六十年

1993年7月,曾在河南、湖北等地和金融部门工作多年,有着丰富财经工作经验的郭振乾,调任审计署副审计长、党组副书记,并于1994年4月被任命为审计署审计长、党组书记。在审计长的岗位上,郭老承前启后,扎实工作.为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是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1996年12月,审计署制定出台了审计工作规范,发布38个审计规范项目文本。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审计法实施条例。这些举措对于落实审计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郭老还在总结提炼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一部在当时具有权威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的审计学教材——《中国审计学》。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壮大夯实了根基。谈起这段审计工作经历,郭老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来讲,有审计这样一个监督部门实在是太重要了。通过审计监督,可以真实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反映预算执行的效益性、合法性,为政府完善管理强化宏观调整提供依据。保证国家财政经济正常有序运行。所以,审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用得好;对国家来讲,是非常有益的。他说,对于审计工作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和经验.需要及时加以总结,以不断充实、完善审计法规、制度和技术方法,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审计署目前制定的一系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都非常好,希望审计事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李金华:审计的发展见证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变迁

从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李金华担任审计长一职长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间,审计事业快速发展,审计监督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制约,推动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而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更让社会公众了解、认识了审计,审计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些年审计的发展,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透过审计工作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李金华看到了是新中国建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审计报告”这个曾经远离人们生活的词汇,如今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1999年6月26日,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l 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赢得了委员们的热烈掌声,获得高度评价;2004年6月,李金华向人大所作的《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审计风暴"一词不胫而走。一次次的“审计风暴"让社会公众认识了审计、了解了审计,更对审计寄予厚望。“让审计在社会上有威信,有影响。工作有荣誉感",如今,李金华所期待的审计环境正在变为现实。那么,作为审计。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人民的期望?李金华说,世界各国的审计工作都具有两种性质,一是批判性,二是建设性。批判性就是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去查找和揭露问题,这是审计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第一责任。同时,审计不仅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在揭露的基础上,去督促整改、纠正问题,并且从制度层面提出完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这就是审计的建设性。坚持审计的批判性和建设性,坚定不移地推动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通过审计,把真实、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审计才会有影响力,才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职能作用。

2008年3月,李金华从审计长的岗位上卸任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对李金华来说,无论是作为审计长,还是作为政协副副主席,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他不变的习惯,对民生的关切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刘家义:打造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从审计工作中,刘家义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强有力的支持。他说,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审计事业今天的发展和成就。各级党政领导全力支持审计监督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审计,推进民主法治、促进深化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温家宝总理指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防功能;二是揭露功能;三是抵御功能。因此,审计工作要着眼宏观、着眼大局,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通过揭示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促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9月l5日是审计署成立26周年纪念日。该如何评价26年来,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呢?刘家义说,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推进民主法治。通过审计揭示出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法律制度体系的健全、规范。26年来,审计促进各级各部门修订完善制度17000多项。二是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些年,审计高度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民生安全和国有资产资金安全,通过审计,揭示了问题、规范了管理、促进了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反腐倡廉。2008年,仅审计署就查出并移交有关部门案件线索119件。四是直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损失浪费。全国审计机关每年通过审计,直接增加财政收入500亿元左右,直接减少损失浪费每年大体也在500亿元左右。五是推进深化改革。通过揭示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审在审计工作中,刘家义深切地感受计推动了改革的不断深化。刘家义说:“当通过审计揭示出一些重大的体制、制度性问题,对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和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时,当通过审计揭露出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惩治了腐败,为国家发展清除了蛀虫时,作为一名审计干部,这是我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刻。

上一条:审计署严查十类问题 下一条:新审计法实施条例六大看点

责任编辑:审计处 打印 返回